当前位置:首页>技术支持>污染过程与模拟

污染物在场地环境中的迁移

发布时间:2021-07-09
字体:
 污染物在场地环境中的迁移
·污染物的迁移过程
  地下水污染方式有直接污染和间接污染两种。直接污染的特点是污染物直接进入含水层,污染物的性质基本不变。间接污染的特点是污染物作用于其他物质,使得某些成分进入到含水层。
  有机物在地下水环境中通常以4中赋存形态,自由态、残留态、挥发态和溶解态。
  非水相重质、非水相轻质液体、重金属类污染物是地下水污染管控修复的重点。
 
·地下水污染迁移过程
  地下水污染途径指污染物从污染地进入地下水所经过的路径。除了少部分气体、液体污染物可以直接通过岩石空隙进入地下水外,大部分污染物会随着补给地下水的水源一道进入地下水。因此,地下水污染途径与地下水的补给来源有密切的关系。通常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通过包气带渗入,由集中通道直接注入,由地表水体侧向渗入,含水层之间的垂直越流污染。
①通过包气带渗入。通过包气带渗入又可分为连续渗入和断续渗入。连续渗入是污染液从废水坑等污染源不断通过包气带向地下水渗漏,其污染程度主要受包气带岩层厚度和岩性控制;断续渗入是堆放在地面的工业废渣和城市垃圾被降雨淋滤而通过包气带下渗污染地下水,其污染程度与污染物的种类和性质,以及下渗水源的多少、包气带岩层的厚度和岩性因素有关
②由集中通道直接注入。这种途径是利用废井坑道或岩溶通道将废水直接排入地下岩石孔隙、裂隙中,直接造成地下水的污染。
③由地表水体侧向渗入,被污染的地表水间接污染地下水,其污染程度受河流沿岸岩石的地质结构、水动力条件以及水源地距岸边的距离等影响。
④含水层之间的垂直越流污染。这种污染途径主要指污染了的第四系或石炭系等浅层地下水越流入渗污染深层地下水。对于岩溶山区的岩溶地下水(承压水)而言是一种潜在的污染源,并且一旦被污染,很难在短期得到治理。
  非水相液体污染物(NAPL)进入地下水后可能存在形式为:溶解相、残余相、气相、自由相。正常情况下可用油-水界面仪测定自由相的NAPL分布 LNAPL与 DNAPL共存时,如果发生互溶作用,混合后的NAPL在地下水中的迁移转化取决于混合后NAPL污染物的密度(混合后密度=混合后总质量/混合后NAPL污染物的总体积),当混合后密度大于1,则污染物迁移规律与 DNAPL类似,如密度小于1则与 LNAPL迁移规律一致。NAPL从包气带向地下水中迁移,首先要满足包气带介质中污染物的截留,然后继续向下迁移,在地下水位以上的毛细带聚集,需要突破毛细力作用进入地下水,这在较细的地层介质中特别明显。NAPL污染物在含水层中有时呈现“乳化”现象,导致检测不到NAPL-水分布界面,似乎没有自由相的NAPL存在,但地下水取样时NAPL浓度非常高,甚至超过最大饱和溶解度。如硝基苯与苯和苯胺共存时发生共溶与增溶作用,导致硝基苯浓度超过水中最大溶解度的5~10倍。
 
污染物在含水层中的运移 
污染物在含水层中的运移受多种因素的控制,主要有地下水的对流作用、弥散作用以及污染物与含水层介质之间的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作用等。主要作用如下表
 
                                地下水中污染物运移的作用
 
 
参考资料:
1.污染场地调查评价与修复 杨再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