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流程
1.3 第一阶段场地环境调查
第一阶段场地环境调查的目的是进行污染识别,内容主要包括
■资料收集与分析
■现场踏勘
■人员访谈
1.3.1资料收集与分析
资料收集的目的是研究各项资料,分析目标场地可能污染物及潜在污染的可能位置。资料收集的内容包括场地利用变迁资料、场地环境资料、场地相关记录、有关政府文件、以及场地所在区域的自然和社会信息。资料收集清单
资料收集清单
1.场地利用变迁资料
■用来辨识场地及其相邻场地的开发及活动状况的航片或卫星图片
■场地的土地使用和规划资料
■其它有助于评价场地污染的历史资料,如土地登记信息资料等
■场地利用变迁过程中的场地内建筑、设施、工艺流程和生产污染等的变化情况
2.场地环境资料
■场地土壤及地下水污染记录
■场地危险废物堆放记录
■场地与自然保护区和水源地保护区等的位置关系等
3.场地相关记录
■产品、原辅材料及中间体清单
■平面布置图
■工艺流程图
■地下管线图
■化学品储存及使用清单
■泄漏记录
■废物管理记录
■地上及地下储罐清单
■环境监测数据
■环境影响报告书或表
■环境审计报告和地勘报告等
4.由政府机关和权威机构所保存和发布的环境资料
■区域环境保护规划
■环境质量公告
■企业在政府部门相关环境备案和批复
■生态和水源保护区规划等
5.场地所在区域的自然和社会信息
■地理位置图
■地形、地貌、土壤、水文、地质和气象资料等
■人口密度和分布
■敏感目标分布
■土地利用方式
■区域所在地的经济现状和发展规划
■相关国家和地方的政策、法规与标准
■当地地方性疾病统计信息等
某化工厂场地航片图
厂区平面布置图
1.3.2现场踏勘
现场踏勘的范围以场地内为主,并应包括场地的周围区域,周围区域的范围应由现场调查人员根据污染物可能迁移的距离来判断。
现场踏勘的主要内容包括:场地的现状与历史情况,相邻场地的现状与历史情况,周围区域的现状与历史情况,区域的地质、水文地质和地形的描述等。现场踏勘内容清单。现场踏勘重点。
现场踏勘内容 清单
1.场地现状与历史情况
■可能造成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的物质的使用、生产、贮存
■三废处理与排放以及泄漏状况
■场地过去使用中留下的可能造成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异常迹象,如罐、槽泄漏以及废物临时堆放污染痕迹
2.相邻场地的现状与历史情况
■相邻场地的使用现况与污染源
■过去使用中留下的可能造成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的异常迹象,如罐、槽泄漏以及废物临时堆放污染痕迹
3.周围区域的现状与历史情况
■周围区域目前或过去土地利用的类型,如住宅、商店和工厂等
■周围区域的废弃和正在使用的各类井,如水井等
■污水处理和排放系统
■化学品和废弃物的储存和处置设施
■地面上的沟、河、池
■地表水体、雨水排放和径流
■道路和公用设施
4.地质、水文地质和地形的描述
■场地及其周围区域的地质、水文地质与地形
现场踏勘的重点
■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处理、储存、处置
■生产过程和设备
■储槽与管线
■恶臭、化学品味道和刺激性气味
■污染和腐蚀的痕迹
■排水管或渠、污水池
■其它地表水体、废物堆放地、井等
■场地及周围可能受污染物影响的居民区、学校、医院、饮用水源保护区以及其它公共场所等
某化工厂DDT生产车间
某化工厂氯丹和灭蚁灵简易场所
某化工厂含六氯苯废弃物堆置场所
可通过对异常气味的辨识、摄影和照相、现场笔记等方式初步判断场地污染的状况。场地勘查记录表。
踏勘期间,可以使用现场快速测定仪器。
PID(光离子化检测器)
XRF(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仪)
在现场踏勘前,根据场地的具体情况掌握相应的安全卫生防护知识,并装备必要的防护用品。
个人安全防护装备包括面罩及自供空气式人工呼吸器、正压全密封式化学防护衣、可弃式鞋套、化学防护手套、工作服、具化学防护的长(半)筒安全鞋、安全帽。
个人安全防护装备
2.3.3人员访谈
访谈内容:应包括资料收集和现场踏勘所涉及的疑问,以及信息补充和已有资料的考证。
访谈方法:可采取当面交流、电话交流、电子或书面调查表等方式进行。人员访谈记录表。
访谈结束,应对访谈内容进行整理,并对照已有资料,对其中可疑处和不完善处进行核实和补充。
访谈对象:应为场地现状或历史的知情人,如:
场地管理机构和地方政府的官员,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官员,
场地过去和现在各阶段的使用者,
场地所在地或熟悉场地的第三方,如相邻场地的工作人员和附近的居民。
1.3.4分析与结论
根据文件审核、现场勘察和相关人员访谈所掌握的场地信息,分析判断场地受到污染的可能性,具体内容和分析方法如下:
(1)根据生产工艺、原辅材料、产品种类,以及排放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等情况,分析场地可能存在的污染物种类;
(2)根据场地生产装置、各种管线、有毒有害化学品及石油产品贮存设施、污染物排放方式、现场污染痕迹、污染物的迁移特性等,分析场地潜在污染区域;
(3)对于所识别的潜在污染场地,初步建立场地概念模型,主要包括污染源、污染区域及主要污染介质和可能对场地及周边环境的影响。
本阶段调查结论应明确场地内及周围区域有无可能的污染源,并进行不确定性分析。
若第一阶段调查确认场地内及周围区域当前和历史上均无可能的污染源,则认为场地的环境状况可以接受,调查活动可以结束。
若有可能的污染源,如出现下列,但不限于下列情形,应说明可能的污染类型、污染状况和来源,并应提出第二阶段场地环境调查的建议:
(1)发现污染痕迹;
(2)虽然没有发现污染痕迹,但生产中使用有毒有害化学品及石油产品或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场地,如不能充分排除其对场地环境产生影响时,应作为潜在污染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