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项目网站 > 三氯杀螨醇生产控制和IPM技术应用全额示范项目 > 替代技术
项目简介
小知识
文档下载
 
棉花螨害防控替代技术
时间: 2010.07.30 来源: 项目五处

   7、炔螨特 
   作用特点:对25cm以下的棉苗,73%乳油的稀释倍数不宜低于3000倍;收获前21天 (棉花),停止用药。炔螨特对害螨卵期无效果。
   使用量:50%炔螨特EC,342-513g/ha。

   8、甲氰菊酯
   使用量:20%甲氰菊酯EC,90-150g/ha。
   注意事项:无内吸作用,因而喷药要均匀、周到;为延缓抗药性产生,一种作物生长季节内施药次数不要超过2次,或与有机磷等其它农药轮换使用或混用;在低温条件下药效更高、残效期更长,提倡早春和秋冬施药。此药虽具有杀螨作用,但不能作为专用杀螨剂使用,只能作替代品种,最好用于虫、螨兼治;除碱性物质外,可与各种药剂混用;最后1次施药距收获期(安全间隔期)棉花为21天。

   9、唑螨酯
   使用量:15-30mg/kg喷雾
   注意事项:在树上的安全间隔期为25天 ;在害螨发生初期使用效果较好;在同一作物上,一年只能使用1次 ,最好与其它杀螨剂交替 使用;不能与石硫合剂混用。

   10、二甲基二硫醚
   使用量:0.5%乳油,2.5g-3.75g/ha(有效成分)
   注意事项:本药剂不得与碱性农药混用,本剂具有可燃性,切勿靠近高温或明火,应贮存于通风阴凉处。

   11、螺螨酯 
   作用特点:具有全新的作用机理,表现出抑制脂质的合成。通过触杀对螨的各个发育阶段都有效,包括卵。
   使用量:240g/L悬浮剂,36-72g/ha。

   二、替代技术
   1、及时清除棉田及周边杂草。棉田附近杂草是螨源滋生地,在棉苗出土前后应及时铲除田边、路头、沟渠、井台、坟头等处的寄主杂草,或者喷药处理,控制这些螨源迁移到棉苗上为害,这是防治棉花叶螨最有效、最关键的措施。因此,治螨必须治草,喷药只能治标,铲除杂草切断螨源才是治本措施。铲除的杂草一定要集中堆沤,或深埋或烧掉,杜绝红蜘蛛再次向棉田迁移。

   2、有条件的改变灌溉方式。有试验证明,沟灌棉田有利于棉叶螨的发生,滴灌棉田不利于棉叶螨的发生。水量过高或过低的棉田均有利于棉叶螨的发生,叶螨发生盛期早于常规水量棉田,数量也高于常规棉田叶螨数。冬耕冬灌也可减轻棉花叶螨危害。

   3、调整施肥种类和比例:绝大多数的研究表明寄主植物含氮的增加对昆虫生长的影响是正相关的,具体表现为取食含氮量较高的植物时昆虫的存活率提高、相对生长速率加快。棉田水肥不足,营养差,使棉叶渗透压小,受害就重。在低氯水平下,螨的数量维持在较高水平。当氮量超过正常水平时,随着施肥量的增高螨量呈下降趋势。在一定的高氮范围内不利于螨的发生。

   4、使用抗螨品种。棉花对棉叶螨的抗性在种间和品种间均存在明显差异。陆地棉与海岛棉的远缘杂交后代1198表现明显的抗螨性状,其螨害指数明显地低于陆地棉感螨品种,尤其在逆境条件下表现出良好的抗螨性。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后英房胡同5号 环境国际公约履约大楼8层 100035
Copyright©2004, 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对外合作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135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