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蚁防治饵剂系统产品中已被成功使用的昆虫生长调节剂包括氟铃脲Hexaflumuron、多氟脲Noviflumuron、啶虫隆Chlorflurazuron、杀铃脲Triflumuron、除虫脲Diflubenzuron、虱螨脲Lufenuron,它们都属几丁质合成抑制剂。苯甲酰脲类衍生物(benzoylphenyl urea)能抑制昆虫、其它节肢动物和真菌几丁质的合成(Hajjar and Casida,1978)。Doppelreiter和Korioth(1981)首先证实除虫脲(Dimilin)能使异白蚁Heterotermes indicola(Wasmann)和东方散白蚁R. flavips无法脱皮。在随后的用除虫脲进行的大白蚁属Microcerotermes白蚁的野外群体的试验中,则只是提供了不能信服的结果(Faragalla et al.,1985)。实验室的研究也指出,几丁质合成抑制剂CSIs,例如除虫脲(Su and Scheffrahn,1993)或虱螨脲lufenuron(Su and Scheffrahn,1996)阻止了R. flavipes的脱皮,但对C. formosanus几乎未产生作用。但在1998,氟铃脲对相当数量的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的地下白蚁产生了有价值的抑制脱皮的效果,这些白蚁包括散白蚁属Reticulitermes、乳白蚁属Coptotermes和异白蚁属Heterotermes的种类(Su and Scheffrahn,1996)。Pawson和Gold(1996)指出,在美国德克萨斯州,氟铃脲饵剂在对散白蚁Reticulitermes的七起野外试验中只有两起取得成功。可是,使用氟铃脲饵剂进行的大量的野外研究证实了它对台湾乳白蚁C. fomosanus和散白蚁Reticulitermes(Su,1994;DeMark et al.,1995;Su et al.,1995b,1997;Forscher and Ryder,1996;Grace et al.,1996b)和乳白蚁C. havilandi(Su,2002)的效果。截止2004年的统计,使用几丁质合成抑制剂,尤其是氟铃脲,成功控制的白蚁种类及地区包括乳白蚁属(6种;澳大利亚,泰国,美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日本,马来西亚,波多黎各)、异白蚁属(2种;波多黎各,维尔京群岛;美国)、散白蚁属(7种;美国,意大利,法国,日本)、象白蚁属(1种;澳大利亚)。在中国的广东,江苏、上海、浙江,湖南力等,2003),也已成功实现了对乳白蚁属、散白蚁属的控制。采用以几丁质合成抑制剂为有效成分的白蚁防治饵剂系统进行的大区域白蚁控制(area-wide management)的长期案例也已在国外(Su et al.,2004)和国内被实施。但是,目前已成为产品的几丁质合成抑制剂,对土白蚁属、大白蚁属白蚁还无明显防治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