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一提起“绿老大”牌柑橘,湖北省宜都市高坝洲镇白洪溪村的村民们就一脸自豪和喜悦。当地村民说,三氯杀螨醇替代项目实施推广后,柑橘的品质有了很大的提升,现在村民们有了自己的柑橘品牌,市场就打开了,销量也增加了。
据了解,不只是白洪溪村的村民享受到了这种实惠。陕西省洛川县是我国出产苹果的重要产区,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对外合作中心(以下简称“环保部对外合作中心”)与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以下简称“农业部种植业司”)会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共同开发的“中国含滴滴涕三氯杀螨醇生产控制和IPM技术替代全额示范项目”在这里示范实施。项目实施4年来,示范区苹果全面达到了绿色无公害安全出口标准,先后取得了英国等7国出口认证,销往东南亚、欧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还成为了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专供苹果。
然而,在这之前,当地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情况却并不是这样。含DDT三氯杀螨醇因其杀螨效果好又价格低廉,农民们一直使用它来防治螨害,但它却是一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威胁。长久以来使用这种除螨剂,导致了农产品残留农药超标,商品价值也下降了,严重威胁着农民和消费者的切身利益。
国际上许多国家都已禁止了含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产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2007年4月,我国也通过了《中国履行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斯德哥尔摩公约国家实施计划》(NIP),明确了履约目标,逐步减少和淘汰含DDT三氯杀螨醇的生产。环保部对外合作中心和农业部种植业司与陕西省洛川县、湖北省宜都市、山东省沾化县人民政府于2009年4月签订了“中国含滴滴涕三氯杀螨醇生产控制和IPM技术替代全额示范项目”执行协议,标志着项目正式启动。环境保护部对外合作中心为项目国内执行机构将为县级项目办公室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并定期组织检查和核查项目成果。
政策、宣传开门路
据记者了解,项目实施之初,示范县的很多农民并不接受IPM替代技术。一是担心这一技术的投入费用比使用传统的三氯杀螨醇要高,负担不起;二是农民们担心如果IPM替代技术的杀螨效果不好,就会影响农产品的产量和自己的经济收入。
针对这一情况,环保部对外合作中心认识到,若想让项目顺利实施,就必须消除农民们的前忧后虑,给农民提供优惠和保障,同时通过宣传转变农民的思想,打通新技术与农民之间的道路。为此,环保部对外合作中心联合示范县,及时调整项目执行思路,在考虑环境利益的同时,以农民切身利益为出发点,通过加强宣传,制定政策,发放补贴,组织开展农民田间学校等创新方式,最大程度的保障了农民利益。
在环保部对外合作中心的支持下,示范县项目办通过设立项目宣传点,悬挂宣传横幅、宣传牌,印发宣传资料,利用报纸、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体宣传报道,制作专题片等方式,向农民介绍三氯杀螨醇的危害性和IPM替代技术的优越性。通过宣传,农民们了解了IPM替代技术的基本知识,认识到了三氯杀螨醇的危害,其思想观念在渐渐发生改变。
除此之外,按照项目要求,示范县人民政府还利用制定政策、发放补贴等行政手段,让农民享受到一定的实惠和优待,进一步鼓励农民积极采用IPM替代技术防治螨害,以尽快让农民走上绿色农业的发展之路。各示范县人民政府均制定和实施了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三氯杀螨醇的通告,并对农资市场进行了整治和监管。同时,还制定了IPM技术培训补贴政策和IPM技术推广鼓励政策,对培训教师、辅导员、农民学员和提供场地的机构进行补贴,对积极推广技术的农民进行补贴和奖励,对螨害监测人员、农民以及销售三氯杀螨替代物资的销售点进行补贴。农民们反映,拿到补贴和奖励之后,身上的负担减轻了,心里的门路也打开了。
培训、辅导通思路
除了组织宣传、制定政策外,要想让农民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从IPM替代技术中受益,最重要的还是让农民真正了解和掌握技术。农民田间学校的开设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赵京江是山东省沾化县冯家镇南赵村的农民学员,他说:“项目在我们村推广实施后,我从一个半瞎的农民转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农民,从以前摸着瞎种地到现在根据病虫害发生规律进行预测预报综合防治,有了不一样的思想和观念,农民田间学校真的好。”其实在3个示范县,还有很多这样的农民因农民田间学校的培训而受益。
农民田间学校将课堂设在农田,以农田生态为课本,给农民讲解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具有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的特点。据了解,项目实施以来,3个示范县共开办农民田间学校2069所,培训农民约9.4万人次,此外,各示范县还培训了农民辅导员和技术培训师上百名,对学员的辅导和项目的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通过农民田间学校培训,农民的素质得到了全面的提高。以陕西省洛川县为例,果农对IPM替代技术的认识和应用由培训前的53.7%提高到培训后的87.5%,对螨害识别和发生规律的认识由培训前的27.5%提高到87.5%。此外,对三氯杀螨醇危害的认识、环境保护的意识以及妇女的参与率也在不断提高。
湖北省宜都市还形成了农民学科技、用科技,讲卫生、讲环保、讲团结的新风尚,发展了一批互学互帮、团结协作、邻里和睦、文明时尚的新型农村社区。如今,宜都市所有示范区内组建专业合作社80家,年生产精品柑橘15吨,产品畅销沃尔玛、家乐福等大型超市,实现了产品与市场对接、合作社与农民共赢。
不仅示范区的学农务农风气变好了,非示范区农民学习科技的热情也被带动起来,防治病虫害的认识水平和技术水平也逐渐提高。农民田间学校打通了农民们学习实践新科技的思路,在示范县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农民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绿色、生态致富路
项目给农民带来的最大的好处,还是经济与生态的双收益。
据了解,为分析作物三氯杀螨醇含量,检查确定含有三氯杀螨醇农药是否仍在使用,同时了解土壤中DDT及三氯杀螨醇的浓度变化趋势,确保项目效果,环保部对外合作中心委托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对示范区的土壤和农产品质量进行了检测,未在土壤中检测出含滴滴涕三氯杀螨醇含量,并且示范区的农产品全面达到了绿色无公害标准。如湖北省宜都市目前有效使用的农业“三品”已达到39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37个、绿色食品2个),地理保护产品2个,示范区土老憨公司生产的土老憨牌宜都蜜柑还获得了国家驰名商标。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提高了,价格自然也有所提高,农民们真正得到了实惠。
在经济效益方面,项目实施4年来,各示范县的农产品产业有了巨大的发展,农业经济收益显著提高。以湖北省宜都市为例,2010年~2012年,IPM技术示范区面积由3万多亩增加到6万多亩,产生的经济效益由0.8亿元增加到2.2亿元,3年合计经济效益4.53亿元;全县柑橘种植面积从2008年项目实施前的28.72万亩上升到2012年的31.07万亩,柑橘产量由2008年的34.77万吨提升到2012年的55.2万吨,柑橘产值由2008年的3.82亿元上升到2012年的13.5亿元以上;防治成本上,非示范区为3635.6元/公顷,示范区为3251.1元/公顷,示范区比非示范区低384.48元/公顷。农产品种植面积增加了,亩产提高了,每亩纯收益上升了,防治成本降低了,农民们得到这样的实惠,自然喜上眉梢,对三氯杀螨醇替代项目拍手叫好。
然而,让农民受益的不只是走上了农业经济发展的致富路,更是走上了一条绿色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据调查显示,示范县农民的环保意识普遍增强,农田果园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据记者了解,项目实施以后,示范县农民的环保意识提高,用药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各示范县已有效控制了三氯杀螨醇的销售和使用,农民用药水平提高,多利用物理技术、生物技术等综合技术防治螨害,化学农药的使用次数减少,减轻了环境污染,降低了农产品的农药残留量。
另外,项目办实施自然生草技术,农田果园的生草率逐年提高,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以陕西省洛川县为例,据调查,2011年和2012年,各示范区果园覆草率均达到100%,非示范区果园覆草率平均为30%左右;2012年,示范区天敌发生量较2010年增加15.72%,非示范区天敌发生量较2010年增加33.88%。这说明,实施果园种草、采用IPM替代技术,可有效改善果园生态环境,保护了大量有益生物,增加果园天敌数量。同时,由于示范区的带动辐射作用,非示范区果园天敌数量也逐年增加,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
IPM替代技术让农民走上了一条绿色生态的致富路,实现了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双赢,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了让我国更多农民从这一项目中受益,2013年5月27日,“中国含滴滴涕三氯杀螨醇生产控制及IPM技术应用示范项目”全国推广计划在京启动,环保部对外合作中心和农业部种植业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做好全国推广计划的实施工作。